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欢迎您!

2010年中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揭晓 李庆明、许新海、周益民“上榜”

作者:佚名来源:校办发布时间:2011-01-07浏览次数:136

2010年中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揭晓

   李庆明、许新海、周益民“上榜”  

由中国教育报社《读书周刊》主办的“2010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16日揭晓,在上榜的10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阅读推广人中,备受我校师生关注的我校特级教师、受中央教科所委派任深圳市南山附属学校校长的李庆明,校友许新海、周益民以超过300万的投票成功当选。


下文摘自《中国教育报》(2011年1月6日)  

   

  

李庆明:奠基学生的阅读文化生态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田园教育”、“文化阅读”、“活力教学”等主张的积极倡导者。  

   

■获奖理由  

李庆明倡导“文化阅读”,在他的引领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构建了以学科文化阅读、大主题文化阅读、经典文化阅读、当代作家系列阅读等为主要领域,以课堂阅读、班级阅读、亲子阅读、自主阅读等为主要形式,以星级阅读评价机制为主要支撑的儿童阅读文化生态。  

李庆明发起作家进校园活动。曹文轩、张嘉骅、宫西达也等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作家先后走进学校,在校园掀起文学阅读潮。李庆明主张围绕童话、亲情、游戏、生态、民俗等主题开展“大主题阅读”,并亲自主编了一套大主题文化读本。他倡导让学生在文化的视野中关照数学、科学、历史、英语、艺术等学科。李庆明认为,有了这些学科阅读,学校才是名副其实的书香校园。  

李庆明大胆推进学校课程改革,设置相对独立的阅读文化课程。他主持编写了《天堂鸟书林阶梯阅读手册》,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班级读书俱乐部”、“田园文学社区”、“与作家对话”、“讲述、诵读大赛”、“星级阅读评比”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李庆明看来,阅读不只是学校的事,也是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事。他制订“天堂鸟飞翔计划”,开展“书香飘万家”阅读公益推广活动,共建书香家庭、书香社区。在他的支持下,学生家长发起并成立了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妈妈家族”;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学校先后与广东汕尾、桂林龙胜、黑龙江漠河、四川北川等地区近20所学校建立了阅读联盟学校关系,向这些学校捐赠了4万余册图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  

李庆明引领的阅读推广成效卓著。2008年年底,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书香校园”,李庆明获深圳市“阅读之星优秀校长”称号。  

   

■读书故事  

我读中小学的时候正处于“文革”时期,那时读书少。下乡插队务农之余,倒是有了阅读的渴望,先后读过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于光远、苏星等的《政治经济学》,徐禾的《政治经济学概论》,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王力的《诗词格律》等。当时就觉得这些人都很了不起,然而书中有些地方我却看不大懂,自卑的压力迫使我背书甚至抄书。  

恢复高考后我考入了大学,那时就下决心恶补。几乎所有时间我都用来读书,远离娱乐活动,连自己小时候喜爱的舞蹈、唱戏也一概放弃。大姐工资本来就不高,却常常一个月拿出几十块钱给我买书。她当时的男友也慷慨解囊,大笔“捐资”,博得我巨大的好感,竭力怂恿大姐非他不嫁!那时我读书几近痴狂,只觉得时间不够用,经常在教室里通宵达旦。开始时值班夜巡的学校保安还干预,吆喝我回宿舍,后来实在拗不过,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夏天的夜里蚊子多,我又不舍得花钱买蚊香、驱蚊剂之类的“奢侈品”,于是穿一双长筒雨靴武装自己。班主任(当时叫“辅导员”) 石耀 先生(后来当选为当地的副市长)得知后,心生慈悲,成功游说学校,特别给我们班的几个“夜猫子”开恩,专门安排了一间不会断电的宿舍。就是在这间简陋的小屋里,不到3年的时间,除了必修的中文课程,我还广泛涉猎了历史与哲学,认识了马克思、恩格斯、康德、黑格尔、罗素、巴甫洛夫、斯米尔诺夫、鲁迅、李泽厚、郭绍虞、杨树达、王力、郭沫若、范文澜、巴人(王任叔)、施昌东等人物。读了多少书没有统计,估计也有现在好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要花上五六年来读的学术书籍吧!  

   

■推荐书目  

《美的历程》,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7月出版  

该书不只是一部中国艺术史,作者以恢宏的气势,阔大的视野,精美的笔触,将中国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熔于一炉,走进《美的历程》,等于完成了一次中国文化的巡礼。  

   

《启蒙札记》,陈乐民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0月出版  

国际政治和欧洲学大 家陈乐民 先生的这本小册子,是开启我们心智的一把钥匙。可参照 陈 先生和德国学者史博德合著的《对话欧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月版)阅读该书。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叶秀山著,人民出版社19991月出版  

睿智的人生和教育境界离不开哲学之光的照耀。20世纪哲学的“显学”——现象学向世人提出了许多尖锐和深邃的哲学问题,如文化问题、历史问题、生死有无问题、人文精神问题、艺术审美问题等,著名西方哲学史家 叶秀山 先生以一种文化对话的方式,阐释了东西方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读来益人神智。  

   

     

许新海:农村孩子的眼神因阅读而闪亮


 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副局长,努力让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有同样的阅读机会。  

 ■获奖理由  

爱读书的农村孩子许新海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就定下一个教育目标:“无论城乡、无论贫富,让阅读成为每个孩子腾飞的双翼。”为此,他进行了18年的努力。   

1992年,在一所只有两间平房的城郊小学里,校长许新海提出“兴趣识字,广泛阅读,自主作文”的主张,要求学校阅览室订阅全国所有的儿童报刊,便于老师随时选择文章向孩子推荐。在这所一穷二白的小学,他在学校开支中保证第一笔就用来落实此项目。1996年,他打造本校的“广泛阅读手册”,并每年都修订、更新。1998年号召“让教室成为图书馆”,为教室配备图书,在绝大部分人都不知图画书为何物的当年,该校的图画书已经走进课堂……  

2005年,时任教育局副局长的许新海带领同事们到当地的所有农村小学考察,面对孩子们无书可读的情况,他倡导“图书漂流”活动,从单本书的“移动书架”到师生共读书的“图书漂流箱”,漂流的形式根据实践中的问题在不断调整。为了监督阅读的有效开展,他想出了在全市统考中必有2-3分课外书内容的“损招”,点名批评学生大面积没答上课外书几分的学校领导……  

满市书香中,海门教育在攀升。许新海迄今已应邀开讲座200余场,相对于香港、新加坡等大城市而言,他去的更多的是云南、贵州等偏远地区,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些和当年的自己一样,只能靠读书改变人生的孩子们。  

■读书故事  

阅读是我最大的财富。上世纪70年代初的农村,正在读小学的我没课外书读,就反复读课本。每学期末,我都基本上能将课本倒背如流,假期时,同龄的伙伴都去帮家人卖瓜果赚钱,只有我躲在家里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本……就这样,长得颇为结实健壮的我,还落了个“憋 房 小姐”的绰号。  

当然,伴随童年绰号而来的是优异的学习成绩。初中毕业,我成为家乡当年唯一一个考进师范学校的学生。师范毕业后,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爱阅读,我又开始边工作边求学,直到读完哲学博士学位,阅读对我来说已经和呼吸一样自然。生命因阅读而丰富、精彩——这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我的亲身感受,所以无论对孩子还是大人,我总会不遗余力地试图去感染他们,希望他们也爱上阅读。  

记得1992年我当上东洲小学校长时,在那只有两间平房的学校里,我许下了一个心愿:这里毕业的孩子无论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一辈子喜欢读书。  

为了让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我 和 老师们绞尽脑汁,最后决定在低年级孩子中开展“日记画”活动,孩子回家后讲学到的故事并绘画,由父母记下文字。为了避免强制推行引起父母的反感,当时特别申明“父母自愿参加”。但开展一段时间后,我们为做得出色的父母、孩子合作的“日记画”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展览。如我所料,展览在父母中引起轰动,展览之后,全部家长都积极加入了“日记画”的行列,由此不仅推动了家庭教育,也大大促进了亲子阅读的开展。  

2005年,我被任命为市教育局副局长,上任第二天,我就带领几位同事去了一所农村小学。那一次,同行的几位从未到过农村小学的老师当场流泪了:村小的孩子们眼神纯真而呆滞,教室墙壁光秃秃的,除了课本之外,压根儿无书可读!  

半年内我带同事跑遍了海门全市60所农村小学,有了这样的经历,接下来4年中推行的农村学校“图书漂流”活动,就真正落到了实处。但是,我心里很清楚,一所学校、一间教室里,阅读是仅仅作为一种形式还是真正成为内容,决定权往往取决于校长 和 老师。我坚信爱读书的校长、老师,肯定会教出爱读书的孩子,因此除了为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而创造必需的硬件条件之外,我还千方百计“威逼利诱”校长、老师们读书。  

记得2007年的一天,我买了100本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送给全市的校长——这“威逼”的潜台词非常明显。但我也进行“利诱”:把校长们召集在一起,利用整整半天时间,亲自和他们一起共读了该书中论述阅读的章节。  

共读结束几天后,有一位50多岁的校长主动找到我,说:“你发书给我时,我真的非常生气,觉得你为什么要这样逼着我读呢?我做了那么多年校长,从来不读书的,我觉得我的工作干得也不错。可我读完那一部分后,真是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忍不住一直读完了它。”  

就是这位自称“从来不读书”的校长,在读完这本书后,不仅自己开始读书,还开始买书发给学校的其他老师读。  

这些年来,发生在我身边的类似的故事有很多。我在全国各地的报告中,经常会讲到这些真人真事,而真实的故事往往是最能感染人、激励人的。有一次,我应邀到云南楚雄开一场讲座,一下飞机就被告知有1000多人在会场等着我,他们大半是来自偏远山区、坐几小时车才赶到现场的山区教师。于是我午饭都没吃,只喝了几口水,就开始交流我这些年将阅读贯彻落实到教育细节中的经验,其中就涉及大量此类事例。校长、老师们倍受鼓舞,讲座原定3个小时,最后我却被堵在台上不能离开,饿着肚子一口气讲了6个多小时。  

正因为讲述这些故事,又诞生了一个新的故事:在一次全国性会议上,香港陈一心家族基金会发现我在阅读研究与推广上进行了多年探索,主动与我联系,希望我能在阅读上做一些可供全国推广的项目。2008年年初,基金会对海门进行实地考察后,决定提供近38万元资助我们开展儿童阶梯阅读项目。这些钱,我们除了为孩子购买最适合各年龄段的图书,还为孩子积极开发出富于个性而又有效的阅读指导。项目实施两年多,基金会对我们的研究成果很满意,又批准了一个“0到6岁社区阅读”的新项目,帮助我们在社区里推广阅读……  

 朱永新 先生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想,其实推动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阅读——是我阅读社会的过程。从爱阅读到推动阅读、从自己到他人、从孩子到教师、从学校到社区、从家乡到各地——是阅读让我在成年之后还能一直成长,这种感觉是超越一切的幸福。  

   

■推荐书目  

  《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艾斯奎斯著,卞娜娜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8月出版  

  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和教育同行用心品读的书。雷夫·艾斯奎斯,一位美国的传奇教师,他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和让孩子自由成长的乐园。阅读这本书,你们的孩子也一样可以非常优秀,他们的人生也一样可以获得无限伸展的可能!  

    

《优秀是教出来的: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罗恩·克拉克著,汪颖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9月出版  

  本书介绍了美国最佳教师奖获得者罗恩·克拉克老师“管”学生的55条教学心得。他总结的这55个细节既适用于老师教学生,也同样对家长和希望提高个人修养的人们有所帮助,受到了广大教师、家长和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高绩效校长的10大特质:从优秀走向卓越》,[]伊兰·K·麦克依万著,吴岩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1月出版  

  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参加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激情和智慧的周末学习班。这是来自美国的明星校长们的教育故事,虽然他们拥有不同的工作风格和性格特征,但却在做着同样的事情:践行领导智慧、提升教育品质、追逐教育理想。  

   

   

周益民:语文课堂应回归母语学习的源头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语文教师,诗化语文教学的探索者与倡导者。他一直坚持用诗一般的语言和情思指导学生阅读。  

   

  ■获奖理由  

  周益民是近年来活跃在全国小语界的名师,他执教的《小王子》、《天鹅的故事》、《白鹭》等经典课例,展现出儿童文学导读课的独特魅力。  

  他甘当“故事叔叔”,帮助孩子推开儿童文学的大门,让他们快快乐乐地享受童年的生命。正如他自己所说,在这儿,你会看到列那狐敏捷的身影在林中穿梭,长不大的彼得·潘在林隙间撒下飞翔的仙尘,善良的人鱼公主轻盈地拍打出湛蓝的浪花,阿拉伯的王宫里正讲述着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就是在这样飞扬的幻想中,孩子们守护着童年,拥抱了今天。  

  他主张,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一门课。语文承载了人类文化和生活经验,面对正处在童年阶段的孩子,教师应该以快乐、自由来填充语文课堂。他的理念与实践弥补了当下语文课程的不足。  

  周益民还先后出版了《步入诗意的丛林》、《儿童的阅读与为了儿童的阅读》、《周益民讲语文》等书籍。  

   

  ■读书故事  

  曾经不止一次地设想,假如我的童年没有遇到那些文字,假如我的童年没有遇到那些故事,那么,现在的“我”又该是一个怎样的?  

  每每此时,我就会看见远方一个小小的“我”:坐在矮凳上,靠在门框边,夕阳的余晖洒在小小的身上,手中捧着一本薄薄的书。那本薄薄的书中自然有着那些特别的文字,特别的故事。看着那些文字,读着那些故事,那个“我”有时候会嘿嘿地笑出声来,有时候又会情不自禁地一声叹息。  

  我相信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缘分。一个平凡得没有任何特征的日子,随手翻阅一本杂志,我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随意穿行。不经意间,我发现了一股特别的气息,于是难得安静地一路读了下去。我小小的心中满是惊讶:文字竟然也可以组合得这般“抓人”?故事里竟然也有着跟游戏一样的乐趣?  

  《小王子》中说,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不同于其他日子,某一钟点不同于其他时间”。那一天,那一刻,就是我生命里的一个“仪式”,因为,我与那些文字相遇了。  

  那本杂志一个月出一期,从此,我小小的心中开始了想念,开始了盼望,开始了牵挂。每当新杂志到手,我便急急地翻找“那些文字”,就像去相会一个已经熟识的老朋友。  

  我在那些文字的陪伴下长大了。长大后的我,成了一名语文教师。看着今天的孩子,我似乎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明白,很多东西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但也有很多东西是永恒的,譬如“那些文字”的笑声、感动与启迪。于是,我开始努力让更为丰富的“那些文字”来陪伴今天的童年,我称之“为了童年的阳光规划”。  

  我认为,“儿童阅读”应该具体包含三个层面,即作为儿童的阅读、回归童心的阅读和为了儿童的阅读。在具体操作上,我力求突破惯常的活动推进模式,而着力于课程与阅读生态的建设。  

  我倡导班级读书会,以伙伴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的方式,帮助儿童获得群体归属感,结成精神同盟。通过话题探讨,引导孩子对作品的深刻体验。数年前的一堂有关《小王子》的解读课,让很多孩子至今记忆犹新。忠诚、责任、归属的爱、渴求伟大的事物,这些儿童内在本性的激活,带动很多儿童乃至成人走近这部经典。  

  我希望,让孩子童年时代就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家。我把优秀作家请到学校,请到孩子们身边。校园因为他们的到来变得神圣,每次的作家见面会都是一次狂欢,一个书香的节日。为了放大这一课程资源,我和同事们把握住“期待—活动—延伸”的链条效应,整体策划,努力激发孩子持续参与的热情。曹文轩见面会“在草房子中寻找飞翔的力量”,先通过“寻人启事”的方式,引导孩子主动阅读作品,撰写心得,又组织观看影片《草房子》,影文比照。见面会上,通过“寻人启事”海报锁定的幸运儿自然是夺目的亮点。即便小小的游戏也颇具情趣:如果让你给曹文轩的这些书排队,你觉得哪一部该排第一位?假如你是图书管理员,准备把哪部书推荐给爸爸妈妈看,哪部书分别推荐给男孩、女孩看?这样的话题别说孩子,就是作家本人也被吸引住了。对书籍的思考、对内涵的把握,也在轻松愉快中潜移默化了。  

  这几年,我开始从儿童哲学、儿童文化视角建构阅读课程。针对当今儿童阅读生态的失衡,尝试民间文学的课程建设,陆续开发的一些课例,将神话、颠倒歌、谜语、绕口令、摇篮曲等民间文学样式带入课堂,受到热烈欢迎。与此同时,适时引入对歌、相声、快板、西河大鼓、戏曲等民间语言艺术形式,甚至方言诵读,既增强了情趣,更让现代疏离田园的孩子嗅到泥土的芳香——这是母语学习的源头。这一探索正从一个角度弥补了当下语文课程的不足,坚定了从母语获得的尊严。  

  ■推荐书目  

  《回忆和话语之乡》,耿占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月出版  

  该书抒写历史苦难,追忆生命伤痛,索问存在意义,以敏感忧伤的生命经验和空灵迂回的诗意叙述,贯彻了对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内在精神体认。诗与理,言与思,在书中达成完美的融合。这是一位理论家的感性叙事,书写了个人记忆的考古学中藏匿的语言与人之间关系的密码。  

   

  《夜莺的歌唱》,程玮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1月出版  

  海外华人作家的生活随想,该书是旅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程玮继《风中私语》后推出的又一本散文集,作品体现了程玮的一贯风格。幽默、风趣,以小见大,从身边的人物、身边的小事中折射出作者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和思考。感动与思索随着作者信手拈来的文字一路相伴,异域风情里回响着观念与意识的撞击。  

   

  《世界顶尖科学家答儿童问》,[]乌利希·扬森、乌拉·施托伊纳格尔编,克劳斯·恩西卡特绘图,王萍、万迎朗译,朝华出版社200710月出版  

  孩子们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许多问题都会让大人不知所措。如果这种问题常常被粗暴地拒绝,被爱因斯坦称之为“神圣的好奇心”就会被扼杀。德国蒂宾根大学创办的世界上第一所“儿童大学”,在这里顶尖的科学家能为孩子们各种各样的问题给出有趣而权威的回答。该书是“儿童大学”的讲稿,展示出成年人面对儿童时应有的敬畏、耐心、智慧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