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传统育桃李 书香满园润文昌
4月10日至13日,初等教育学院“文昌杯”系列比赛圆满落下帷幕。
一直以来,我校都把“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基本功作为师范生日常训练的主要内容。在横撇竖捺、字正腔圆之中,锻造教师的职业技能,根植“为儿童”的职业情意,担当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课内课外相结合 社团比赛齐上阵
为了夯实师范生基本功,学校专门开设了书法、教师语言、诵读艺术、小语作品诵读等课程。担任科任教师的是徐贵明、许迅等业界颇有影响力的名师。与此同时,“启秀书道社”“大向朗诵主持社团”等相关社团也为师范生在课后进一步培养兴趣,发展特长提供了丰富的“第二课堂”。近期,初等教育学院又成功举办了首届“文昌杯”系列比赛。
“文昌”自古有文运昌盛之意,广受读书人追崇。凡历史悠久、文化源远之处,多有文昌,后被视为文脉缘起的象征。在通师高专乃至于南通最早的历史上,也有文昌阁等意蕴深远的建筑。此次系列比赛以“文昌”冠名,意指师范人将秉承让文字、文学、文化、文脉昌盛的使命,不断锻造和淬炼自我,为教育事业砥砺奋进。
循序渐进固根基 有的放矢促改进
4月10日至13日,初等教育学院来自小学教育专业(初招起点)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高招起点)一至四年级的选手们分别进行了规范汉字书写比赛、小语作品诵读比赛、古诗词大赛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大赛。其中低年级学生参加书写和诵读比赛,高年级学生参加古诗词和教学能力大赛,体现了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和综合性。
此次“文昌杯”在传统比赛的基础上,率先采取系列的,连续多场比赛的形式呈现,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日常训练中的读、写、知识积累等最终是如何综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的。系列比赛的举办既让师范生的日常训练有了展示的舞台,也让选手们在同台竞技中提高认识、发现不足。学生在观摩比赛,聆听专家点评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课堂所学,明确将来从教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打造小舞台 成就大舞台
我校正是因为有许多像“文昌杯”这样的小舞台,才成就了学生们在更大的舞台上放出夺目的光彩。就在不久前结束的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第十一届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小学教育组)的比赛中,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9名选手参赛,同来自全省包括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在内的高校选手同台竞技,最终7人获得一等奖(全省共18个一等奖),2人分获二、三等奖。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高水平比赛中,我校选手也屡有折冠,充分展示了扎实的师范生基本功和精神风采。这些成绩的背后凝聚着无数师范人的心血和教育情怀,是学校致力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造福地方的办学宗旨的体现,也是教师们忘我付出的辛勤写照。
师者匠心 与生同行
和以往一样,此次“文昌杯”的每一项比赛均先班级初选,再到学院决赛。每一场比赛,均由专业老师担任评委,并在比赛后进行点评和示范。既让学生比得过瘾,学得透彻,也让老师们在评判比赛的过程中反思教学,真正做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比赛设计了不少互动环节。古诗词大赛还为现场参与答题的同学准备了印有古诗词的小书签。每一张书签上都写有“首届文昌杯留念”,加盖了学院的印章。这种颇具心意的小礼物让同学们欣喜不已,视为珍爱之物。书香之气也伴随着张张卡片、场场比赛浸润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系列比赛全程录像,赛后整理到网盘分享给全部学生,弥补了一些学生无法来到现场的遗憾。
一百二十多年来,通师高专人就是这样将热爱学生作为职业浪漫的开始,秉承启迪民智、为党育人的悠久传统,代代赓续,守朴开新,不断书写出桃李芬芳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