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1日下午,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在中华慈善博物馆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在实践中成为最好的自己》学长成长分享交流会。学院党总支书记汪薛松、副书记顾新辉,团总支书记葛银华与学院五十余位七年制乡村教师定向生代表参加了这次活动。
活动首先在五位学长的讲解活动中拉开帷幕。2021级刘依依、刘杨羽、羌奕萱、高乔以及2022级夏宁带领大家行走在博物馆中,流畅叙述着馆内藏品的历史故事和蕴藏的慈善内涵。这五位同学仿佛再次置身于一年多前南通市“慈善廉政教育月”主题讲解活动中。那个时候,他们主动报名参与短期集训,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背诵,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如愿成为廉政教育临时讲解员。在三个多星期的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廉政教育讲解活动中,她们优美的嗓音、灵动的讲解、优雅的仪态,得到前来参观的领导干部一致称赞。学弟学妹们在师姐们的娓娓讲述中,明晰了博物馆慈善文化宣传与学校立德树人理念的一致性,慈善文化的种子,已然在这些未来教师的心中悄悄播种。
讲解活动结束后,大家听取了刘杨羽和羌奕萱两位高年级同学的成长经历分享。刘杨羽从三个方面展示了个人成长之路:勇于实践,从学校到博物馆,克服恐惧,大胆尝试;敢于参赛,从校二等奖到全国亚军,坚持努力,不畏挫折;善于成长,工具箱分享时间管理、资源整合和团队协作,提升综合能力。她鼓励学弟学妹们相信自己的潜力,探索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羌奕萱同学分享了师范学习生涯中的个人成长和实践经历,强调了知行合一在准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上个学期,她参与并获得了外研社演讲比赛全国网络赛道一等奖,其中“用中文/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环节,让她深刻体会到参与实践,尤其是当年参与志愿讲解中慈善知识给自己获奖带来文化滋养和形式创新。她们感谢中华慈善博物馆和学校给她们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机会,也提醒学弟学妹们牢记乡村教师定向生的职业担当和社会期待,在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中,将抽象的学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中华慈善博物馆是我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之一,近年来,馆校双方从政策导向和学生成长出发,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社会活动,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普遍赞誉。初等教育学院积极带领学生,在项目化活动中实现了“高年级学生引领、中年级学生参与、低年级学生跟学”的梯队实践模式。在学长分享之余,我校“慈善文化宣讲团”成员、2024级杨子宜同学以《一张传承希望的课桌》为题,从“大眼睛”苏明娟受惠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感人故事出发,引出教育即慈善、慈善即教育的概念。她提出乡村教师定向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让南通的教育处处洋溢着慈善的温暖,让师范生的慈善举动和宣讲活动彰显师范力量。
中华慈善博物馆副馆长成野军对来馆举办开学第一课主题活动的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的师生领导表示欢迎。他高度肯定了往年馆校合作取得的成绩和学生在活动中的优异表现,并进一步提出了馆校合作的活动计划,通过落实“用好资源、做好工作、强化实践”三步工作,创造出更加多元化的合作样态。成馆长表表示,中华慈善博物馆始终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源头活水,也为有志弘扬慈善文化的群体提供丰富资源和实践平台,乡村教师定向生作为我们南通地区未来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在实现传承慈善文化、传播慈善理念、传递慈善力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可操作性,中华慈善博物馆将持续为乡村教师定向生提供教育培训和实践宣讲的便利,将慈善理念通过大家的智慧才干,在国内外得到更好地传播,共同为打造南通慈善之城的建设贡献师范力量。
汪薛松表示,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计划纲要(2024-2035)》中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本次的《开学第一课》乡村教师定向生专场选择在中国慈善博物馆召开,就是要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筑牢思想信念,在知行合一的理念引领下,通过自己的行动努力成为乡村教育的栋梁之材,在未来的乡村教育岗位上发光发热。
初等教育学院通过本次的“开学第一课”,让学生坚定了思想和行动的高维统一,明白了慈善和教育的同向而行,了解了成长和实践的密不可分。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是一次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形式新颖独特,内容发人深省,通过活动,自己明白了慈善的宽广含义和肩扛的社会责任,自己要在实践中靠近光、追随光,才能成为光、散发光,成为社会肯定和自己喜欢的最好的自己。